【学术助力】| 刑事庭审语篇中的态度韵律研究
推荐语
本书的写作目的旨在融合系统功能语言学(SFL)与法律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刑事庭审语篇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SFL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语言理论模型。该模型假设语言是由多个系统构成的系统网络。各个系统互相交织,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呈现不同的组织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层级关系(hierarchies)和并协关系(complementarities)。层级关系包括体现关系、实例化关系和个体化关系。目前对于实例化的研究落后于实现化,而个体化研究则刚刚起步。本书运用SFL在实现化和元功能方面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实例化层面的法律语篇为研究对象,充实和丰富个体化理论。
自David Mellinkoff最早提出法律语言的概念开始,法律语言学研究逐步兴起。70 年代以来, 法律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涉及的学科逐步扩大,研究焦点由对法律文本和语言作为客体的研究, 转向法庭话语与法律活动的互动、法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到了90年代,法律语言学以定期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ensic Linguistics)、学术机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Linguists)和学术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这三个标志向世界宣布,它已从其他学科中剥离出来,自立门户,成为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法律语言学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近年来应用研究成为法律语言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庭审语言隶属应用研究,本书亦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研究价值
(1)文献表明,已有的法庭语言研究主要集中于权势关系、意识形态、机构性特征、话语策略、问答互动和信息结构等方面(Conley and O'Barr 1998; Atkinson and Drew 1979; Cotterill 2003, 2004; Archer 2005; Coulthard and Johnson2007, 2010; Gibbons 2003a, b, 2008; Gibbons and Turell 2008; 廖美珍 2003; 杜金榜2007, 2009 etc.),虽没有专门的文献研究刑事庭审语类中的态度,但此前的研究也有所涉及。
我们认为庭审语篇隶属于机构语篇,因受法庭规则的制约,本应力求客观。但通过语料观察,研究发现,相关法律人在庭审过程中由于立场的不同在语言中融入了各自的态度,从而使语言成为主观性的表达。基于此,本书主要利用马丁提出的评价理论和语类理论建构了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态度韵律分析的模型,探究刑事庭审语篇中态度韵律的结构和走势。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对50例刑事庭审的转录语料(共33,000字)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WordSmith4.0辅以相应的数据支持。
(2)本书的态度韵律分析模型主要涉及语类、语域、语篇语义以及词汇语法四个层面。在词汇语法层关注相应态度资源的表达方式;语篇语义层借用评价理论考察刑事庭审语篇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点;语域层关涉“权力”和“结盟”两个维度;语类层探讨了态度韵律的结构。本书认为态度韵律结构是一个具有层级性和突现特质的整体结构。层级性指态度韵律结构分为态度韵律阶段,态度韵律相,态度韵律模式三个层级;突现特质指下层的元素通过突现构成上一个层级,突现而成的层级出现了其组成部分或组成的前身所不具有的性质、结构和规律性,态度韵律的三个层级通过上/下向因果力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结构。
书中提到在刑事庭审语篇中,特定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以及情态动词都具有特定的态度意义;重复、否定、名物化、自我态度标记都是有效表达态度的方式;不同态度资源的叠加可以增强态度的力度。讨论发现:审判长话语中的不同用词是权力和地位的体现,对被告人和公诉人的不同称呼又表现出了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庭审中问答的不平等也同样体现出了权力与地位。
出版信息
作者:程微
书号:ISBN:9787313123855
价格:38.00元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4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程微,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法律语言学。200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学术论文有《从态度韵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态度韵律的整体性研究》《庭审语篇中“态度”对法律事实的建构》《积极语篇分析:和谐的态度韵律研究》等。参编书籍包括《英语报刊选读》《马丁文集》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篇语义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评价的语篇组织功能”,上海师范大学项目“中国语境下语类教学法的重构”。曾获上海交通大学国家优秀奖学金及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目 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ational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1.2 Objective of the Book
1.3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Collection
1.3.1 Research Method
1.3.2 Data Collection and Description
1.4 Organization of the Book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ourtroom Discourse
2.2 Attitudes in Courtroom Discourse
2.3 Attitudinal Prosody
2.3.1 The Sinclairian Approach: Semantic Prosody
2.3.2 The Hallidayan Approach: Prosody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Framework for Attitudinal Prosody
3.1 Working Definitions
3.1.1 Criminal Courtroom Discourse
3.1.2 Attitude
3.1.3 Attitudinal Prosody
3.2 Situating Attitudinal Prosody in SFL
3.3 Lexicogrammatical Stratum
3.4 Discourse Semantic Stratum: Appraisal Theory
3.4.1 Attitude System
3.4.2 Engagement System
3.4.3 Graduation System
3.5 Register Stratum.Power and Solidarity
3.5.1 Power
3.5.2 Solidarity
3.6 Genre Stratum.Attitudinal Prosodic Structure
3.6.1 Genre in Linguistic Traditions
3.6.2 Recurrent Global Pattern: Attitudinal Prosodic Structure
3.7 Modeling Attitudinal Prosody in the Study of Attitudes in CCD
3.8 Summary
Chapter Four Attitudinal Prosody in Criminal Courtroom Discourse
4.1 Attitudinal Resources in CCD at Lexicogrammatical Stratum
4.1.1 Auitudinal Lexis
4.1.2 Auitudinal Grammatical Patterns
4.2 Appraisal Resources in CCD
4.2.1 Mapping and Analyzing Judgement
4.2.2 Parameters in Attitudinal Analysis of CCD
4.2.3 Superposition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
4.3 Power and Solidarity in CCD
4.3.1 Power Dimension: Unequal Status
4.3.2 Solidarity Dimension: Contact
4.4 Attitudinal Prosodic Structure in CCD
4.4.1 Different Goals in CCD
4.4.2 Attitudinal Prosodic Stages in CCD
4.4.3 Attitudinal Prosodic Phases in CCD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Application of Attitudinal Prosody Analysis in CCD
5.1 Attitudes Creating Legal Fact
5.1.1 Facts in Law
5.1.2 Legal Fact
5.1.3 Attitudes Creating Legal Fact in Attitudinal Prosody
5.2 Attitudes Reflecting the Status quo of Criminal Trial in China
5.2.1 Partiality of the Judge
5.2.2 Alignment between Accusation and Judicature
5.2.3 Inequality between the Prosecution and the Defense
5.3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A Summary of the Book
6.2 Contributions of the Book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Index of Research Data
Index
《当代外语研究论丛》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学术平台,旨在探索当代外语研究的最新领域,多角度展示研究成果。论丛在为当代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法、翻译学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发展提供学者间交流机会的同时,继续学科通融、兼收并蓄的编辑理念,并一直致力于将国内优秀著作推向国际出版领域。
上海语言学通讯
一起分享学术的点滴
微信公众号ID :LingForum
上海语言学通讯
上海语言学通讯关注语言文学研究。主要收集发布1国内、外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会议、研修班讯息;2上海高校学术讲座;3学术期刊和学术观点推送。近期推送的特色栏目是读书小札和新书推荐,欢迎作者和出版社赠送样书。业务合作、文章投稿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公众号左上角小人图标--“查看历史消息”
【学术助力】吴越《EFL综合性写作测试任务受试策略运用研究(英文版)》
【学术助力】初相娟《中国学习者日语动词谓语句的习得(日文版)》
【学术助力】郭鸿杰《基于语料库的加拿大英语和英国英语强化词变异比较研究》
【学术助力】关于委婉语的全景图,全面深入回答了委婉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学术助力】曹迎春《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牡丹亭>英译个案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电子版和纸质版